必一运动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服装设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类的历史就是创造和运用符号的历史,”中国因五千年来的文化和艺术所拥有的视觉上的符号特征而被称为“符号中国”,而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在装饰形态上所具有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了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服饰设计世界的多样性。
苏珊・朗格曾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表象符号”。在中西服饰历史上所累积的饱含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经典装饰语汇,在今天也成为一种设计创作的符号元素,设计师们将各种装饰元素自如地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其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和趣味特征便带有强烈的个人符号特征意味,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自我表达的意识风范和创作意念,创造新符号的过程是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过程,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要运用独特的装饰语言使服装呈现出个性的特质,以彰显装饰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鲜明特色。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功能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被认识。在现代设计中,符号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传达特定的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装饰符号,使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象征是一种联想和经验,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往往用特定的事物或形象,暗示另一形象或某种特殊意义;装饰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已形成属于内在精神的固定符号,而不是变来变去的形式魔术。服饰设计中装饰语言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性、直观性,在世界各民族各地域都具有共通的特性。
服装上装饰语言的象征表意可追溯到原始艺术的原始思维,可以这麽说原始的象征思维产生了直观的图形和符号,同时符号又传达出强烈的象征寓意。传统社会在服装的样式、穿着方法尤其是装饰语言的特征上,往往有着直接可读的意义,装饰语言具备象征符号的功能,传递出民族的习性和审美情感,总体面貌神秘、幽远、古朴。例如苏格兰经典的格林达吞纹,的缠枝花草和阿拉伯文字,日本和服的友禅纹样,中国的龙凤、团花等图案。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象征寓意的重要性高于一切,因为那是民族的标志;避邪的武器;如苗族的龙、蝴蝶、鸟等装饰纹样,藏族的八宝、百结、莲花、动物等佛教吉祥装饰符号。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功能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被认识。符号的指示功能即符号标示了与它所指示对象的一种习俗性联系的特征,指示符号利用媒介物与指涉对象之间具有的空间联系或因果联系而形成的标识,利用装饰形态造型因素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功能,显示事物的名称、形态和区别。符号的标识性更确切地可解释为认知性和普遍性,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而设计作品的符号语言只有被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才能达到识别、标识的目的。
在制服、运动服等一系列特定服饰的设计中,装饰符号语言的运用和特定的标识性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和依据,以此区分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社会职能。军服、校服、航空宾馆制服等服装的设计,除款式上的大同小异外,色彩、配饰等细节装饰的设计和运用,作为制服直观的装饰符号起到整体着装印象塑造和区分不同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作用。
作为服饰整体视觉形象的组成元素,装饰语言需要设计,同样符号特征的装饰语言有其精心的设计构成和表现方式。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一种语言的使用,一件作品的表现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服装中装饰语言的表现手法是设计师自我创作意向的符号和个性特征的显现。“服饰设计的艺术张力,正在于物体表面的符号流动;正在于后现代社会全球文化‘表象主宰内容’的设计意识形态,是表面化的肤浅,也是深度的个性特征及文化想象”。服饰设计创作呈现的手法,在于抽取不同的艺术创意元素,组合全新的时尚文化样貌与时代语汇,并将此样貌所蕴含的意义,传递给观者进行多元的诠释。服装中装饰语言的运用,体现了设计师自我表达的创作理念,显示出设计师主要的设计风貌和个性创作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质量、高性能的材料和相关的功能性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服装的功能性集中体现于体育运动和户外休闲服装领域,突出材料的特性和运动的舒适便捷,设计定位主要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为穿着者创造更加轻松、舒适和自然的户外运动、旅行与生活体验。这类服装不仅成为市场销售的热点,也反映出人们对舒适、轻松、便捷、简约、时尚等服装综合功能的需求与喜爱。由于从业者和消费者对服装的功能性与功能性服装缺乏相应的认识,并且在高校的教学中缺乏对服装功能性理论的探讨,致使设计形式与实际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使对功能性服装存在迫切需要的群体无法获得满足。相关课题的市场调研成果显示,功能性服装存在着巨大的客观需求,而充足的产能与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表明认识滞后已成为功能性服装设计发展的瓶颈。因此,亟需廓清对于服装的功能与功能性的认识,从而为功能性服装设计拓展创意空间。
功能性服装,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产生对于服装功能的设定,依据功能引导和决定设计的形制或形式,通过特定形制或形式所具有的功效和性能实现其功用和意义。由此可见,服装的功能因需要而具有现实意义,功能是服装设计的核心脉络,服装的颜色、图案、材质、款式、结构、性能等是满足某种需求的具体形式。功能性服装包括三类:一是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的各种行业制服,如警服、军服、校服、职业装等。二是特殊环境下的作业防护服,如消防服、医护服、防弹服、宇航服、登山服、防辐射服、防电服、防尘服、潜水服等,这类功能性服装都具有对应于各自的款型、结构及功能,对服装的质量和采用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三是对日常服装添加特定功能,如受女士青睐的防晒服,外出时防风雨又透气的外套和风衣,以及舒适、轻便又具安全保护功能的轻户外服等。这类服装展现出服装设计多功能化和复合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功能性服装并非是一个近现代的新生事物,而是与服装发展和演化的历史相统一。由于多数人对功能性服装缺乏全面、客观、系统、深入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在服装史中对服装的功能性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进行一些解读。通过回溯中国服装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服装设计的发展演化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的,同时受相应的历史时期文化成果的影响。中国历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历程,服装的功能性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和衍变作用。服装的功能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服装设计产生影响。在宏观层面,政治的需要对服装功能提出要求,从而形成对于服装的形制设计与规范,以实现其功用和意义必一运动。政治的需要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包括扩张、防御、统治等。其中最典型的范例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的“胡服骑射”变革,从战略层面提出对服装功能的要求,将服装设计为更便于骑射的胡服式样,以达到有效御敌作战的目的,从而提升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战略规划任务。之后的隋唐时期也沿用了胡服的设计,以便于作战的需要。又如清朝统治者在全国推行旗式发型与服装,将旗装的设计作为一种规范予以推行,以达到形式统一,以实现统一民众心理的目的。
另一类是基于社会文化的需要,不同国家或王朝的统治都有自身专属的文化特性,服装则成为体现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在此文化体系内,不同的等级有着各自的服装设计规范,不同的阶层有着界限分明的着装禁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服装表明各自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显而易见的社会文化秩序,对统治者的管理形成支撑和维系。随着服装设计史的衍变,服装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的集合构成了服装的功能性在微观层面的作用线索。对于个人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功能要求,功能引导着服装形式的设计和发展变化,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款式实现特定的功用和意义。笔者认为,基于马斯洛的理论,可以从两个层面对服装的功能性进行分析。一是基本层面的需求:
(一)生理需求。人的生理需求构成对服装基本功能的要求,由此对服装提出防护、保护等功能性要求,形成长短、厚薄等不同的设计式样,达到遮蔽、防暑、御寒等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安全是人的重要需求,由此对服装提出安全防护的功能性要求,于是户外服、运动服、防辐射服等应运而生。二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人们的生存保障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基于精神层面的不同要求又对服装提出了更高的功能性要求。
(一)社交需求。个体的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之中,渴望被他人接纳,使自己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交流。服装的直观效果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交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起到一种文化标识的作用。如礼服,是一种由社交需求引发的典型的功能性服装,其功能体现在穿着者在特定群体中所获得的认同与归属感。
(二)自尊需求。服装具有帮助穿着者获得尊重和自尊感的功能,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会选择穿着与其认同感相应的服装,服装与人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评价相关,能提高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心理的安定感。如鲁迅先生刻画的孔乙己的形象,即使孔乙己落魄到一无所有的境地,但标志着文人身份的长衫也绝不脱去。
(三)自我实现需求。服装是彰显自我个性的重要形式和手段,通过时尚或奇特的设计来满足穿着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衣着服饰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彰显人在精神上更高层次需求的价值观,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外在的体现。
功能性服装设计不是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和自我表达,而是适应特定的消费者需要的多重要素的系统设计,包括对款式结构、材料、颜色、图案、工艺技术及性能等诸多方面功能综合性的考虑。
(一)材料。笔者认为,需要消除人们对“功能性服装是基于材料的性能为基础”的认识误区。功能性服装设计不是以材料为依据,而是根据功能确定材料的选择,因此是设计对材料提出要求。一方面是在既有材料中进行选择,通过有机组合达到功能要求;另一方面是根据预设的功能对材料的研发提出新要求,拉动材料的发展。
(二)颜色。颜色的设计并不只是造成一种单纯的视觉感受,不同的颜色具有各自的功能属性,如文化象征性:红色是传统的吉祥色、黄色为皇家御用、紫色寓意高贵典雅、金色象征华贵辉煌等;心理干预性:红色和橙色因醒目具有提示作用、黄黑色相间具有警示意味;环境适应性:迷彩军服的色彩强调隐蔽性、环卫服和户外服的颜色则突显反差、职业正装的颜色需要与工作环境相协调;调节生理应激:运用浅色反射散热、深色吸温等属性,实现隔热防寒等功效等。只有充分认识颜色的功能性,才能更为科学地应用在服装设计中。
(三)图案。图案装饰的设计不是从业者随心所欲的个人主观表达,图案装饰是蕴含着特定的内容与意义,如标识性:明清补服的飞禽走兽纹样等;文化性:“寿”字团花象征吉祥、牡丹代表荣华富贵等;心理体验:横竖条纹能让人产生高矮、胖瘦的视觉体验等。
(四)款式结构:款式结构的功能性设计应与人体工程相适应,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的规律,应有助于人体活动或满足人特定的行为需求。
(五)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的设计应与所要实现的功能有机统一,如材料的线迹缝合、粘贴缝合、热压缝合以及协助结构功能实现的辅助工艺技术等。
(六)性能。性能的设计具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对于以上诸要素所具有的专门属性的选择与综合,并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设计组合而获得的;二是对于目标性能的预期和设定,是根据目标功能设定来对各种要素进行选择或研发而获得的。
总之,服装的功能性以及功能性服装的发展与演化贯穿于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对服装设计产生持续的影响和能动作用。服装设计者只有明晰对服装的功能与功能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实现服装的多元化和人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
[1]张素英,韩月芬.功能性服装的研发现状及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4(6).
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从服装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层面出发,注重设计技能与生产加工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单品设计各个部位细节的研究,不能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当前我国的服装产业处于由生产加工向创新品牌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单品服装设计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对服装品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在创新品牌发展阶段对品牌文化内涵的深挖,及对品牌风格特征的整体把握。
国内传统服装专业教学分3年(或两年半)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绘图技法、服装设计、结构与工艺等内容分别进行学习,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要求和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每门课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一门课能够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直到毕业设计的环节,学生才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完成从设计理念到成衣制作的全过程。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服装公司,往往对企业的运作模式感到陌生,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完整的知识系统,不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整体性思维,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构建引导。
具体来说,首先为学生讲解服装设计基本理论,介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进度。这个环节的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清晰的了解,对课程的计划有一个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改变过去从书本出发、从局部出发的教学思路,直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调研,鼓励学生观察和接触市场,以专业的角度去观察服装品牌,对当今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款式进行直观认识。如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入不同商场调研,让他们在观察不同品牌之间差异的同时,对比同一款式在不同品牌中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图1-2)。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商场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相互交流。事实上,许多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对流行的款式进行拍照和绘制,并详尽地记录服装的色彩、材质、价格等要素。教师要结合实践结果,将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指出每位学生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和专业网站,让他们学着主动翻阅以充实专业学习。这样一来,课程学习既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就自然地发挥了他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阶段,教师简要介绍国内服装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服装品牌的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服装品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及其对品牌风格的影响。学生对前期所调研品牌的背景资料进行检索,探索不同品牌文化背景,分析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风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产品结构、色彩系列、主要材质、款式配比、流行要素、陈列展示、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对品牌的整体运作建立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不同品牌在各自的风格定位下,在产品规划及市场营销方面体现出的差异。通过汇报演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品牌的风格特征,并且了解不同品牌的产品定位,清晰地认识到品牌服装设计中每件服装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品牌整体风格和定位(图3)。
这个阶段的训练,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与产业密切接触,与服装市场第一线的人物建立联系,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锻炼,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总是需要面对多重的压力,通过这种陌生的环境压力,学生因此可以学着如何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如何结合所见所闻深入分析和归纳,并用最快的方法详细记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统筹、规划、有效实施,这正是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师在服装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流程,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可以让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服装品牌,然后让他们深入分析该品牌的产品结构,结合流行趋势,根据该品牌的定位推出自己的设计主题,模拟该品牌产品结构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绘制草图(图4)。师生沟通之后,再选择其中两套服装进行效果图和平面款式图的绘制(图5)。每位学生选择自己系列设计中的一款服装,按照设计图,利用纸张等工具,在二分之一人台上制作成衣模型(图6)。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服装产业、品牌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将来自己的就业环境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课程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服装设计师的工作状态及设计的整体过程进行了真实模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目的和方向。尽管初次接触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但课程为学生建立的整体观念十分重要。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美育教育正在日益受到广大教育领域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服装专业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是职业中专针对服装这一专业而开设的一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属于美育教育。然而服美毕竟不同于普教中的美术,那么,服美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服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又是美化形体、表现自我的艺术品。服装设计正是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美学规律和设计程序,将服装这两方面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创造性劳动,是将其设计构思以绘画的手段表现出来,并选择适当材料,通过相应的剪裁方法和缝制工艺,使其设想进一步实物化的过程。与其它造型艺术设计相比,服装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不同的人作为造型的对象。进一步讲,人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的造型结构。不同的款式是由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加以体现的,不同的造型设计是由不同的剪裁方法来实现的,不同的剪裁方法又是由不同的缝制工艺来完成的,可以说,缝制工艺影响着服装的造型特征。由此可见,服装设计的造型、材料、裁剪及缝制工艺各个环节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的关系,并无矛盾冲突,更无任何的差距。因此应将服美教学与其它专业课(服装类)放在同一起点,着实有开展的必要性。
服美教学的开展,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与其它服装专业具有同等的地位(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时代赋于它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量资料证明,当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用服装保护自己之前,已经会纹身、画身、戴骨珠和石珠等方法装饰自己。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有了麻、丝、棉等原料,并掌握了一定的加工手段之后,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就被服装代替了,于是服装成了人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必一运动,服装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革,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现在,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力相应提高,追求美的愿望也愈加地强烈,这种愿望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自我完善。衣着美、仪表美是人们完善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今天的服装应该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跨进21世纪之初,回顾国内服装市场,颓势依然,景气不再,让利打折等低层次促销手段已不能再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服装市场像一窝孵不熟的豆芽。而时装界人士一句“市场不景气”,便把服装市场疲软的原因简单地往消费者头上一推了之,这是不负责任的。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唤起服装行业应从自身抓起,让利销售如同卖血度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是否该从服装美术设计这行分析一下呢?一味地满足于现状而不积极开发、不主动设计创立自己品牌的“固步自封”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开展服装美术设计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飞跃变更,生活中服务对象的庞杂,加之人们审美力的提高与审美观点的不同,又向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课题,使得服装设计众口难调。职业中专的学生将来要成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技能手,如果不能适应服装界的竞争,不能够适应市场推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服装,恐怕很难立足于社会。从现在起,我们更应该端正对服美的偏见,深入到生活中去,激发创作的灵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加大以外,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在明显加大。人们从吃、穿、住、行上等各个方面都在有所要求。尤其是在服装上更是取得精益求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选择精美的服饰来搭配自己,是所有人的期望。那么这就导致了在服装设计上的要求加大。在商场中。令郎满目的服装格式各样。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服装的时候选择最适合大众的品味。为了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服装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人才。所以一些学校开设服装教学科目。为了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各个学校都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模式,希望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教师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现在经过教师们的努力,选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学方法。下面我们重点来帮助大家了解其中的一种。
在众多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删选最终认为CAD教学是项新的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实用的教学模式。服装CAD教学是服装教学中的一种现代化教学, CAD教学是现代化的标志,CAD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全称为Computer Aided Design。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服装CAD包括纸样结构设计模块,款式设计模块,面料设计模块等。纸样结构设计还包括样板的绘制、推档、排料三个功能。款式设计则包括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的设计,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到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
在企业中服装设计是一个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在没有服装CAD软件以前,很多工序是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完成的。现在企业中也大量的运用CAD软件来进行产品的开发。只靠人力来进行的开发模式在学校中又不太可能得到复制,所以很多时候服装设计教学的各门课程都是独立存在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面料设计等这些专业课程都在不同的学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时间间隔一长,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忘了根本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完成设计教学的时间的跨度很长,而且收效不大。而采用服装CAD教学会很直观的展现出设计的各个环节,并且方案的修改很方便快捷,是实训教学理想的工具。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进步,流行的运转周期大大缩短。服装公司往往是提前一年或者半年进行产品开发。
以往老的设计流程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快节奏的时尚步伐。服装CAD的大量运用,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省出更多时间来把产品完善。相对的更多的流行元素加入到CAD软件模块中。运用CAD教学使学生更贴近市场流行的脉搏。
从以上两点来看,把服装CAD加入服装设计教学中能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也可以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入CAD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是艺术类学生,绘画功底较差。就算是在大脑中有很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不能动笔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那么要使学生们对学习感兴趣就要有新的教学方法。用CAD教学,把单一的用铅笔和尺子来设计转变成用电脑和鼠标来完成,而且一个人只要运用工具熟练就能绘制出一定水平的效果图或者纸样来。这样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全新的感受,至少在心里上就会乐于接受。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们自己设计需要的时间多,仔细认真成了重点,少了一根线就要重改,修改很麻烦,如果改用CAD就会减少学生们的时间,这样就会对学习更感兴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在服装教学中,教师们会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或者挂图,但是这样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们运用动手的能力,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设计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这就要考察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教师们可以在电脑机房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女裙的设计方案时候一边讲解一边动手操作,真正的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学生们也可以在老师的讲解下进一步巩固教学知识。教师可以策划一些服装类型,比如说教师在服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服装款式图。然后根据设计的图样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也可以模拟项目教学,让学生更身临其境。
每当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学校会开始考试,在这期间是考验学生们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发挥,运用CAD来进行方案的设计。在运用CAD教学的时候,也会出现雷同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雷同现象,教师会针对雷同的CAD设计方案进行测评,有教师亲自出题,例如,女衬衫、男裤等,测评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了CAD就会把学生的设计作品灵活的运用和表达出来。学生们也会通过灵活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上自由的设计,突出自己的作品,彰显服装之美。例如,学校开展了一次服装设计大赛,很多学生都在报名参加,在这次大赛中,学生们不断的努力开动脑筋,把一个个优秀的服装方案在幻灯下呈现出来,并且有真人走秀出来,展现他们的艺术灵感。
综上所述,服装CAD教学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推动服装行业的发展。各个学校都在大力的推广服装CAD教学的方式,短时间、高效率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一节课堂上更能充分的学习知识。直观便利的教学特点使学生更喜爱运用服装CAD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以后的服装教学中CAD的应用更为广泛。学校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们也在不断的拓宽他们自身的知识面,有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教师们会更加努力进取,为在服装专业教学方式上再度创新而努力。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多种多样,如何借鉴民族服饰图案来增加服装设计的艺术感和价值,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拥有了较高的借鉴能力就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服装灵活地应用不同类型的民族服饰图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对借鉴这个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严禁直接将服饰图案应用到设计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服饰图案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创新,再加入现代的设计手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服饰图案的作用。
服装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借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谈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互动谈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少数民族背景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有效应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和前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服饰图案上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这些背景文化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结合在一起,增添服装的艺术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背景文化:首先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大致的了解,再展示国内知名设计师应用民族服饰图案的例子;其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到云南、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图案背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是增设理论课程,服装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魅力。
学生要想真正灵活应用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时不刻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中,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对原本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学生首先收集各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设计思路,再利用变形、提炼等方式进行再创造,最后是将创新过后的服饰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创新、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借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加入到服装设计中,鼓励学生在原本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在平时的设计中加强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才能提高借鉴能力和设计能力。
服装材料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目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其他学校交叉学科的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高职教育理念的需求,提出适合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按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相结合,开发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例如:服装设计师岗位,通过分析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再根据工作岗位对服装材料知识的需求,然后设计模拟该工作过程的相应课程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对我院服装专业2011级毕业生389人进行职业跟踪调研,发出调查问卷389份,回收358份,统计占毕业生就业前5位的工作岗位分别为:服装设计助理82人、服装跟单63人、营销管理31人、服装制版28人、服装生产管理14人,占有效问卷比例60.9%,其他服装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占19.2%,其他行业占19.9%。
1.探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服装材料学》的兴趣,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新生对服装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服装材料学又担当了服装专业的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引导意义重大。只有使学生对服装专业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将学生引入服装专业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对于服装材料课程来说都是责无旁贷。本文从导入阶段、实施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设计与探索,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和做法,主要根据学生将来岗位群———岗位技能———岗位能力分解———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为主线,作出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就业岗位)对应不同教学情境(教学任务的选取)教学设置,同时建立基础能力模块(平台),保证知识体系系统连贯,避免知识的重复交叉;又能保证学生技能全面性,做到点线结合、层层相联。根据调研的职业岗位,并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系列的项目任务,要求做到:(1)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爱上服装专业(爱岗敬业)。(2)模拟的任务有足够的知识量融入,能让学生在做中学。(3)以实际的动手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作为学习成果的衡量目标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2.三维立体式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开展嵌入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等,调动学生学习《服装材料学》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好,开展多维模式的教学实践。(1)多媒体教学与实物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理论知识讲授过于枯燥无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大量的服装图片来加深同学们对材料的认识和选用,并附相应的面料样卡让同学们分析和鉴别。(2)互动性教学通过引导性互动和讨论性互动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理解、巩固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首先,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不同特征的服装材料样卡,并按原料、结构、风格分类。在讲述相关面料时,让学生观看样布,进行实物比较,通过对样布的手感与目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纤维、纱线、织物组织结构知识,分析该材料的基本性能。其次,以学生身上穿的服装作为切入点,讨论材料的舒适性能、外观性能等,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最后,就日常服装的种类,采用讨论性互动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服装材料的性能以及风格特征,合理进行材料选择。(3)实践教学通过带学生到市场调研,不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建立起教学、实际、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面对千变万化、色彩缤纷的服装面料(包括新开发的面料),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让学生到不同的服装企业、大型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品牌服装的材料使用情况和销售情况,并组织学生讨论品牌服装在设计中是如何用服装材料(面料和辅料)来表达它的设计理念,并根据销售量和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认同程度,结合当时的流行趋势、服装色彩、款式等来分析服装材料的使用是否传情达意,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服装所要表现的主题等,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服装材料的鉴别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到各面料市场,收集各种各样的服装材料小样,并分类整理成册,注明其名称、纤维原料成分、纱支粗细、织物组织等;分析其舒适性能(吸湿透气性、弹性、悬垂性等)、外观性能、耐牢性能、感官性能等特点;然后,进行服装材料的科学应用设计。
职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或许这些我们居多的设计教师都知道这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由此看来,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与具体课题结合以后,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对空地讲解设计理念。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结构是缝制的准备阶段,是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关键;缝制是结构制图的延续,对于一件服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设计的美感与具有独创性思维的活跃,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在服装工艺结构中来表达这种艺术的思维能力及美感,高的艺术素养和对服装工艺结构设计的理解,将服装设计艺术推上极致。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
由于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往往会在这两个方面出现服装课程设置的比例失重,或偏颇设计课程,忽略工艺结构设计课程,或偏颇工艺结构设计课程而忽略艺术设计课程。也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在服装教育发展初期及发展过程中,片面的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出现了服装设计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的思想。随着服装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在发展壮大,配备了各类专业教师,但服装工艺结构教师仍严重的缺乏,导致了工艺课程的比例夫调,加之学生受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住往认为在艺术院校学设计,以设计师、设计家自居,简单认为服装设计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有许多理由指责实用设计低俗不够高雅,而一味的突出艺术而轻视工艺技能,对工艺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基本的了解,致使设计与工艺两方面形成落差而无法进行二者的统和,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当一些学生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体会到工艺结构的重要性。对于从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来讲,心里总是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先给他们落下了无情的第一棒:对于新手,服装公司一般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整理资料、剪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鸡毛蒜皮小事长时间地压制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心理,淹没了学生准备大干一番的愿望。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类将自然界的色彩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关联,并且赋予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色彩的感情和联想,主要反映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习惯、环境等方面。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对色彩的感情认识不同。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同样由于时代、地域以及民族、阶层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象征情感体验。但一般来说,色彩感情联想是有共性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色彩的实用和审美功能逐渐被人们所使用,并且赋予了相当强烈的社会文化含义。科学的发展,对于色彩的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色彩科学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在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体验成分,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交往中,色彩逐渐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情感象征意义。例如黑色象征权威、高雅、低调、内敛、执着与创意;白色象征纯洁、无私、奉献、善良与信任;红色象征热情、开朗、积极、有个性、信心十足;绿色给人自由、和平与安全,给人清新、安详、舒服的感受。这些色彩象征被广泛应用在表演服装色彩上,特别是舞蹈服装的应用上。
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相比必一运动,舞蹈本身失去了语言表达的手段,只以抽象的肢体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一个舞蹈作品在台上演出,人们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服装或人体的色彩,而后才是款式和材料,色彩给予观众强烈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色彩在舞蹈服装设计中强烈的感染力。在舞蹈服装中,色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象征性和情感指向更加集中而强烈。在舞蹈作品中,服装象征性色彩的运用对塑造人物的心境、身份及音乐情绪的诠释都有着极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舞蹈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情感象征性是表现舞蹈作品有效地手段,能恰当地为其设计的人物服务。例如:江南舞蹈《清清河边》中的九个洗衣姑娘,服装色彩运用大面积的粉色,给人以温柔、甜美、舒服的感觉,一下子就凸显出江南水乡女子的特点。再配以小面积蓝印花布的图案元素,以及部分的浅紫色,更强化了洗衣姑娘灵性、优雅、天真烂漫的人物形象。而篮子中的彩色绸带五彩斑斓,用极富装饰性的手法,充分展现了在风景如画的江南,一群甜美俊秀的洗衣姑娘在清清如绸的小河边嬉戏玩耍、天水相连的景象。